EN

北京日报整版报道——首开集团:弘扬劳模精神 同心再谱新篇 2025-07-01

  1.jpg

    退租院落里,工人精雕细琢修护老宅,让古香古色的建筑“长”出新业态;博物馆的展柜前,工作人员轻拭灰尘,守护历史记忆……北京这座城市的处处生机,都镌刻着劳动者的辛勤印记。

    在城市的建设画卷中,也有着首开集团劳动者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北京市2025年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名单揭晓:来自首开集团的王建、毕晶晶、杨大龙、杜强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同信分公司(以下简称“首开同信公司”)商管团队获评“北京市模范集体”。扎根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服务创新一线,首开人以多元角色诠释国企担当,用智慧和汗水诠释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创新破局 探索城市更新发展路径

    作为“城市复兴官”,首开集团已打造众多城市更新标杆项目,但皇城景山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以下简称“景山项目”)却因其特殊区位与申请式退租模式,成为极具挑战性的“硬骨头”。

紧靠北京中轴线,皇城景山街区内名人故居及文物保护建筑相对集中;而申请式退租意味着需要居民自愿申请,部分家庭因代际意见分歧等因素而不愿退租,为腾退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2.png

▲毕晶晶

    毕晶晶是首开集团城市更新事业部景山项目负责人,有着多年城市更新领域工作经验,面对民生改善和激发街区活力的复杂问题,她用创新实践,为这道难题寻找“最优解”。

    在景山一期退租项目中,老城胡同中空间较为有限,为让居民有序进出,毕晶晶团队研发了预约签约小程序,大大提升了签约办理效率。“就像银行叫号一样,居民可以到时间再来。”毕晶晶说。

    随着退租项目有序推进,毕晶晶发现,胡同里有一些住户面临着承租人已故的情况,退租工作似乎又遇到了“卡点”。“我们创新‘推举签约’模式,建立调解机制,搭建矛盾化解平台,让有退租意愿的家庭推选代表签约。”毕晶晶说,最令她触动的是,有一住户的老一辈去世多年,下一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早已断了联系,但都有退租意愿,在调解机制下,他们又重新坐到了一起。“虽然过程中也有分歧,但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这一户的退租工作顺利完成,过程中还把他们兄妹之间的心结也解开了,最后还给我们项目部送来了锦旗。”

    这一在景山二期退租项目中创新的“推举签约”模式,不仅提高了退租率,也为三期项目的推进打好了工作机制的基础。2021年至2024年,毕晶晶团队先后启动景山一期、二期、三期项目申请式退租工作,完成皇城景山街区2455户居民家庭的申请式退租工作,退租率达91.2%,助力千余户家庭实现安居梦、实现城市更新可视化成果。

退租后的院落,则需要进行保护性修缮,在还原京韵京味的同时引入新业态。毕晶晶团队发现,在景山三眼井胡同有9个相对集中的退租院落,于是将其划定为三眼井更新改造启动区。

    “有的院落保留了很多文化线索,适合保护性修复,有的院落复合型空间特征明显,适合做文化展示。”毕晶晶说,为合理统筹三眼井启动区退租空间资源,团队进行多方协调,推动北京老城院落格局的恢复,并将三眼井片区整合为“产业、文化、共生”三大样板院落。此外,毕晶晶还推动《东城区平房(院落)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试点项目工作细则(试行)》出台,为同类项目提供政策保障,而三眼井启动区的实施路径、修缮标准等模式也将复制延展到整体街区之中。

 3.png

▲毕晶晶(左)现场勘察退租院落

    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仍在继续。如今,皇城景山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项目(三眼井片区)共生院落、文化院落均已进行内部装修,产业院落基本完工,毕晶晶也将继续深耕这一城市更新项目,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首开经验”。

    北京自2021年发布《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以来,始终聚焦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不仅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也为低效商业楼宇的转型带来了机遇。

 4.png

▲商管团队模范集体代表合影

    在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曾空置多年的低效楼宇如今焕发新生:开放式商业街区里,市民在绿荫环绕的商街悠闲漫步;产业园内,智能物联企业正探讨技术与合作。这片总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的“城市生态友好型产商融合体”,正是首开同信公司商管团队打造的城市更新标杆项目——首开LONG街。

    “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有新的发展思路。”首开同信公司商管团队成员乔红玉回忆,2017年3月26日北京出台了商住政策,对此项目原本的销售计划要迅速调整。“当时项目已经进入施工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迅速调整项目定位,主动出击,去寻找商办房的存量去化方式。”

    转机出现在“回天计划”。2021年,团队与昌平区政府共同确定项目为回龙观区域内唯一新增集中型商办项目,计划将其更新改造为回天地区、昌平区乃至京北地区新的特色商业消费新地标。经过研讨,首开同信公司商管团队转变思路,决定将无法高效出售的物业转化为自持经营项目实现盘活。

    思路转向经营的同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施工已经进行,改造过程中如何设计更符合商业的动线?非标商业体的形式,如何说服商家入驻?项目占地面积大,650米的长度横跨两个街区,如何让区域分布更加合理?

    经过多轮谋划和推敲,首开同信公司商管团队确立了在南区打造商业版块、在北区打造智能物联未来产业社区的方案,开启了一场从空间重构到业态革新的系统性焕新。在商业区,面对商家对入驻非标商业区的疑虑,团队首先引入一些重点和特色品牌,完成“从0到1”的突破;在产业区,团队将自己的角色从“办公空间提供者”升级转向,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商业和产业互相赋能下,街区的“生命力”不断被激活。

    2023年6月,南区商业步行街部分开业,实现年销售额3亿元,会员储备超12万人,出租率超90%;北区智能物联产业园自2024年3月起,已进驻企业中国家高新认定企业5家,瞪羚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创造税收1000万元,为回天地区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首开LONG街也因此成为首开集团由“开发一个片区”转型成为“激活一片区域”的代表项目,荣获2024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等诸多奖项和荣誉。

 

    匠心守责 专业标准雕琢城市品质

    随着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驶入快车道,一幅“全域活态博物馆”的蓝图逐渐展开。《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明确了“两轴四区多点”的规划布局,提出到2030年,北京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   

    博物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博物馆物业也迎来广阔市场前景。2024年7月,由北京首开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开城运集团”)牵头起草的全国首个《博物馆物业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从首开一家企业的工作标准演变成博物馆物业的行业规范,背后是首开集团物业服务团队十几年的厚积薄发。   

 5.png

▲杜强

    首开集团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创物业处经理杜强正是这一行业标准化进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时光追溯到2010年,首开集团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北京汽车博物馆物业服务项目,这是北京首家由社会化物业公司服务的场馆。杜强为北京汽车博物馆项目第一任项目经理,他将标准化作为物业服务寻求提质升级的突破口。 

    “为什么要做标准化?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员工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操作;往大了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没有标准只能层层请示领导,降低了处理问题的效率。”杜强说,只有树立标准,才能让员工“有章可循”,从“有事找领导”变成“有事找标准”。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杜强和团队协同北京汽车博物馆馆方搭建了参观、餐饮、购物、会议及科教文化五大服务体系,制定了29个服务提供标准、127个服务保障标准、263个岗位工作手册。2017年12月,北京汽车博物馆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授牌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为行业内首例。2018年,北京汽车博物馆承担制定了北京市文博领域地方标准体系中的首部服务标准《博物馆服务规范》。这均为《规范》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2023年,首开集团形成了制定博物馆物业标准、规范体系的初步意向,杜强主动请缨担任编写工作的具体牵头人。“与企业层面的标准不同,编写行业层面的标准时,措辞必须慎之又慎。”杜强解释道,我国博物馆数量众多、级别各异且分布在不同地区,规范既要体现普适性,又要兼顾差异性。“哪些条款是红线,哪些是弹性空间,都需要科学论证。”  

 6.png

▲杜强牵头实施博物馆物业标准编制工作

    2024年,他带领团队前往故宫博物院、中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10余个场馆参观调研,广泛听取专家以及各地博物院、物业服务企业20余家的建议,同时查阅大量文件资料,确定了《规范》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历经了8次集体修改,最终编定成稿。   

    这份《规范》“处处有流程、事事有标准”,是管理手册、是考核准则,也是员工培训的“专业教材”,在不断扩大首开集团博物馆物业版图的同时,也为更多同行服务博物馆提供了参考。  

    如今的杜强仍在忙碌着,他正将多年经验凝练成《博物馆物业服务案例教材手册》,梳理出200余个高频事件应急指南,为物业新人提供“实战指南”,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继续为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贡献力量。   

    如果说博物馆服务是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那么重点工程建设则是城市发展的“硬支撑”。现任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第三分公司经理的王建,扎根一线15载,用汗水浇筑起一座座承载时代记忆和使命的精品工程。 

2010年毕业后,王建便来到首开房修一建筑公司,开始了他始于基层的职业生涯。“当时不少人不明白我为何偏要天天往工地跑。我说,我想亲眼看看课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也想瞧瞧钢筋混凝土是如何一步步筑成高楼大厦的。”王建说。

 7.png

▲王建

    与资深工匠深入交流、向一线工人学习技艺、精心协调施工工序……王建每天穿梭于工地,学习“新鲜”的建筑知识。从测量放线到钢筋绑扎,再到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他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深入理解工程信息,确保工程质量。忙碌中,王建还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入职仅两年便获得二级建造师资格。

    2011年,“新人”王建参与了某重点工程的施工。这一重点项目要求“现代结构隐于内,传统风貌显于外”。为了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古建技艺相结合,王建常常和同事因探讨施工细节而忘记下班时间,经历奋战,工程最终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实现项目要求。

    2017年,王建担任了丰台区西罗园中直公租房项目的现场执行经理。这一项目地处老旧居民区内,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偶尔扰民的现象。王建带领团队成立了服务小组,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居民代表进行了多轮沟通。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与1800余户居民达成协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最终,该项目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绿色安全工地、结构长城杯银奖和竣工长城杯金奖等。   

 8.png

▲王建扎根一线锻造精品工程

    近年来,王建已经先后参与建设了东坝经济适用房、窦店住宅楼、矿业大学锅炉房等多项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尽管这些工程承载使命不同、施工工艺各有侧重,但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他深耕一线、对细节负责的不变坚守。

 

    服务为民 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图景

    基层治理,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点滴服务,彰显国企担当。在北京老旧小区的街巷中,同样穿梭着首开人的身影,他们将物业服务中的大事小情立足于保民生的高度,切实将物业纳入基层治理的末梢。从事物业服务行业工作十三年,首开集团北京天岳恒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前门分公司经理杨大龙,就是这群基层服务者的杰出代表。   

 9.png

▲杨大龙

    杨大龙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扎进小区物业服务的工作中。初入小区,杨大龙发现,“居民的事情不是一件一件排好等着你去做的,而是所有事都拧在一起、团成一团,要做好物业服务,关键是如何在繁、杂、细、变中找到线头、摸出规律。”他意识到,基层物业服务绝非易事,需要对生活小事了如指掌,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管辖区域的方方面面。   

    从那时候起,杨大龙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工作日志和待办事项。“这已经是第七个笔记本了。”杨大龙说,如今他把这些笔记本和劳模奖章、证书放一块儿,就是想着能时刻提醒自己,工作还得更上一层楼。

    一本本笔记见证了他的成长,成为他坚守服务初心的生动注脚。2021年,杨大龙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挑战。根据朝阳区和首开集团“政企联动”机制,首开集团在潘家园区域试点“一街区一物业”的大物业管理模式,将曾经由多家物业公司分区管理的潘家园区域,整合后统归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管理,杨大龙被紧急调派担任潘家园分公司负责人。彼时的潘家园区域,由九家物业公司分管,遗留问题较多,尤其是小区的公共区域,长期碎片化管理造成“各扫门前雪”的现象,环境杂乱并且存在个人圈占、围挡、堆物堆料的安全隐患。

 10.png

▲杨大龙(右)走进住户家中了解需求

    为了打消居民疑虑,杨大龙和团队开启了“敲门行动”,逐户向居民解释“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我来了之后能为您做什么”,并倾听居民的诉求。“居民反映最多的、需求最迫切的,就自然而然是我们来到潘家园后最先要解决的。”  

    为了做好区域化合作,杨大龙还积极和街道、社区合作,开创了“双包联动”工作机制。即“1名社工+1名物业管家+1名热心居民”承包同一片服务区域,搭建“居民+社区+物业”共商、共建、共享平台,形成合力,精准对接居民各方面诉求,解决了上万次居民的报修和咨询。如今,潘家园街道居民的投诉率降低了将近90%,物业费的缴纳率则提升30%,促进了老旧小区良性循环和持续化的服务运营。

    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这些劳模与模范集体,既是勇毅前行首开人的缩影,也是照亮发展征程的闪耀星辰。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站在工运百年的历史节点上,首开集团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守创新破局、匠心守责、服务为民的初心,凝聚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奋力拼搏开创发展新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首开力量。

 

 

相关推荐